找到相关内容1102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阿赖耶识

    位之第八识,名阿赖耶。无始以来,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,我执永不断故。二善恶业果位,谓从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余依位。此位之第八识名毗播迦即异熟识,是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之异熟果故。三相...自相。  (二)、 果相 此识是能引三界五趣四生总善恶业之异熟果,故以所谓异熟为此识之果相,即有情之总报也。因是善恶果是,异因而熟,故名异熟。枢要言真异熟具三义,一业果,二不断,三遍三界。所谓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4848264.html
  • 《安慧释》梵汉对照

    同分中生起。又由于等流习气的作用,诸转识及染污意从阿赖耶识生起。此中,诸善、恶转识于阿赖耶识中生起异熟习气和等流习气。、染污意只生等流习气。所说的这三种能变不被所知,为了显明其分别,故说颂曰: ...受有三种:乐、苦和不苦不乐。   法有四种:善、不善、和有覆。此中,由于在阿赖耶识中总说之受,不知是三受的哪一受。   这样,也不知道于四法中,是善、不善、?还是有覆?故说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0141361.html
  • 弘一大师: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(持犯篇)(1)

    四行。如是较为明晰也。   第一节 约三心明止持   ▲戒疏云“前将止持对以明。 或染污以明止持、行前三心得有持义。 谓识想受、此之三心非业非流入行心方成别业。故分四阴以为二分。 岂非本有戒体、外染污、光洁纯净、名之为持。三心非心、受体是、故得持也。” 行宗释云“上句标举。 若下正释为三、初通示。据此非持、取本受体说名为持、故云有义。古人目为端拱止持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弘一大师|南山律在家备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1145020.html
  • 佛教死亡观

    ,有欲望的取,有观念见解的取,有修行方法的取,有执著生命体的取。有了取以后必然就会有,有包括业有和生有,有业力执藏在阿赖耶识中,有转生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的三有,生必然就有老死。  异熟 唯作  我们来看看昆婆沙宗怎样看死亡。当有以后就缘生,生缘老死,所谓“有缘生,生缘者死”,招感下一期的生老死。昆婆沙宗说我们人的心总共有八十九种,可以归纳为善心、恶心、记心。就是可爱果或非爱果可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4864489.html
  • “戒”的随行

    叫“有覆”,这种业不会招集引业,所召感的果是满业。另外,若将电视机打开来看,心念很明显的生起来了,看得很配自己胃口很欢喜,这是贪相应法;或者不配自己胃口就排拒它,那是嗔相应法;痴是永远随转的。这个心念明显现起的贪相应、嗔相应,以及心念似乎不现起的痴相应法(有覆),都是轮回生死之不善业。   我们现在没感得恶果,觉得日子还过得满好,那是因为不懂。受了戒以后,就不一样了。例如还是坐在这里,...

    日常法师

    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181053219.html
  • 《八识规矩颂》浅解

    性(善、恶、)之中,是三性皆通。什么叫性境?性是实义。为了说明这一问题,必须从人们眼等五根各有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。第一浮尘根。它是有形相的,长在身上,肉眼能见,但它实际上是知觉作用的。第二是...所谓性境,即指自变自缘之境。现量者,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之境时,尚不起一念分别、筹度之心,称为现量。说通三量者,此眼等五识,是善、恶、三性皆通的。 “眼耳身三二地居”,这句是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858264.html
  • 书缪凤林君阐性篇后

    具四一切,故名遍行。四一切者,一切性、一切地、一切时、一切俱是也。一切性者,谓通善恶等一切性也。今缪君乃谓遍行五心所,唯是。苟唯,何名遍行?况思为业体,业必善恶,始能招果。苟唯记者,五...之义,误谓性为一,本法为万殊,从未求本,于是或从恻隐羞恶以说性善,或从好利好争以说性恶,乃至谓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如是诸说互有妨难都是处,苟识诸法不从一因生善有善种恶有恶种,于善之中信有信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4968008.html
  •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——和四郎多吉堪布关于大圆满修证的对话

    妄念生起,处在的状态。他在状态下可以禅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,现在西藏的一些大山里,还有这样的行者,他们在山洞里禅定了几百年,衣服都烂了。很多人还以为这就是大成就者,实际上他们像动物冬眠一样,他们...觉性的状态。   作者:但是我体会到,如果安住在本觉空性之中,修本尊法的观想和念诵,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。是否可以避开这些障碍,自然安住在本觉空性之中?   堪布:观想和念诵,的确可能会成为大圆满...

    廖自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32194520.html
  • 佛教早期的“中道”思想

    以某种方式较多地肯定世俗生活(包括享乐等)的流派(或佛教发展阶段)。   三、中道   早期佛教的“中道”思想还表现在所谓“”上,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,印度其他思想(或宗教)派别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(大多数是哲学性较强的问题)。所谓“”指释迦牟尼对这些问题均不给予明确的答复,或认为这些问题是不能用一般方式解决的...

    姚卫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94356611.html
  • 阿赖耶识净染说浅析

    千丝万缕的关系。由此可知,阿赖耶识没有超出因缘与因果业报的范畴,凡是有缘起缘灭及业报的都不是究竟之法。  阿赖耶识的外缘作用而形成的净染特征,被唯识学界定为覆表明的是所谓净染与善恶,记则表明无法判定、判断之义,阿赖耶识的净染不是本身所具有的,而是在外缘的作用下才产生的,故而唯识学专门就阿赖耶识的的本质特性进行了论证:  法有四种,谓善、不善、有覆。阿赖耶识何...

    李万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4761708.html